部分外資將廠遷回中國 美媒:有企業說被美國政府坑了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3/03/21 13:55

最後更新: 2023/03/21 16:20

分享:

分享:

美媒報道,部分外資企業近年將工廠從中國轉到東南亞,以避開美國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措施。但隨著美國未有延長普惠制(GSP),這些企業正面臨更沉重的關稅負擔,導致成本激增,開始轉回中國生產。有企業負責人指,當初撤出中國是響應了美國政府和國會的指示,但現在他們覺得被坑了。

《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的普惠制在2020年底到期,意味著100多個國家的數以千計商品失去了進入美國市場的免關稅待遇,包括旅行袋、珠寶、汽車零部件和燈具等。自1975年生效以來,普惠制已到期過十幾次,通常都迅速獲得延期。這次因地緣政治角力及國內政治爭議,普惠制的延期問題變得複雜。

對美國整體經濟而言,普惠制的失效無關緊要,這部分進口只佔美國進口總額的極小比例,略低於1%,而去年美國進口總額達到近4萬億美元。

關稅負擔令企業無利可圖

從軌旅行用品收納包生產的Adam Fazackerley和Amy Fazackerley夫婦,正開始把生產線從柬埔寨轉向中國,兩人的公司雖然從中國出口產品到美國仍面臨25%的附加稅,且該公司現在從柬埔寨出口產品還需支付17%的標準關稅,盡管如此,中國的工廠在定價和交貨方面更加容易預測。

兩人指,他們將製造業務遷出中國,是做了歷屆美國政府和國會暗示的希望企業者們做的事,但他們被坑了。

Altus Brands LLC的總裁Gary Lemanski曾在普惠制下從菲律賓免關稅出口了近3年的皮質射擊固定包,他在去年初同樣決定將生產線遷回中國,原因是菲律賓的運輸和其他成本比中國高。普惠制到期失效後,他的產品就被徵收了17%的關稅,令Lemanski無利可圖。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言人回應報道指,普惠制對於幫助受惠國和經濟體創造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當局正向國會提供技術支持,爭取實現這目標。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