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和安全審議委員會籲限制對華投資 加大軍力遏華攻台(第二版)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11/18 17:40

最後更新: 2021/11/18 17:42

分享:

分享:

由美國國會召集的美中經濟和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周三(17日)發佈年度報告,呼籲對美國在中國的投資施加限制,減少與中國的商業關係,又指中國「咄咄逼人程度」可能會進一步強化,美國應該增強遏制其攻打台灣的能力,並加強對中資公司的監管。

*17:40 新增中國外交部回應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今日(18日)表示,該委員會年復一年炮製所謂「涉華報告」,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美關係,報告的內容充斥著虛假信息和惡意誹謗,實質上反映出該機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無知和偏見。美方有關機構應該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順應時代潮流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期盼,多栽花,少栽刺,多做有利於促進中美互信與合作的事。

這份報告長達539頁,發布在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頻會晤之後,《華爾街日報》指,這份報告凸顯出拜登政府在遏制強大對手方面面臨的挑戰。

立法應對對華投資風險

彭博引述該報告指,為了填補國內必勝宣傳和債務成長、對美國技術依賴等挑戰,以及新冠疫情處理招致的批評之間的鴻溝,中國共產黨行事可能會愈發強硬。「無論中國內部和外部環境如何發展,當中國領導人面對自己的說辭和挑戰之間的緊張局面時,中共咄咄逼人的態度可能會進一步強化,」 該委員會說,「中共現在可能會做出激進的反應,要麼是為了抵禦它所認為的威脅,要麼是為了壓制優勢。」

該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儘管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論戰一直很激烈,但雙邊貿易失衡局面正恢復到美國政府2018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前的水平,而且美國流向中國的資本也在增加。

非約束性建議包括,考慮全面立法,應對投資中國股票、債券及衍生工具給美國投資者及國家利益造成的風險。考慮立法創建機構,評估將關鍵供應鏈和生產能力外包到中國的做法,保護美國的國家和經濟安全利益。實施立法,擴大對非SDN-中國軍事綜合體企業名單上中國實體美國投資限制的管轄範圍。指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的上市公司每年報告其業務中是否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考慮全面立法,確保除非獲得豁免,否則被一個美國機構制裁的中國實體會自動被其他機構制裁。要求財政部每年更新美國在中國的投資組合狀況,包括通過開曼群島等離岸中心的資金轉移。指示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開始行動,對來自新疆的產品實施全地區範圍的暫扣令。

【中美角力】拜登科技戰出新招 簽《安全設備法》加強限制華為中興

謀聯合制華?拜登將視像出席東盟峰會 擬撥款逾億擴合作(第二版)

籲增強台灣向美國購買國防物資的能力

在台灣問題方面,報告指出,「中國對台灣採取的手段越來越具脅迫性,對台海現狀幾乎每天都構成壓力,增加了發生軍事危機的可能性。」中國領導人可能將2020年定為解放軍發展攻台所需能力的里程碑,目前解放軍已具備對台灣實施空中和海上封鎖、網絡攻擊和導彈襲擊所需的能力,預計未來幾年也將繼續增強,而台灣面臨幾十年來國防投資不足的嚴峻挑戰,能夠抵禦解放軍封鎖的關鍵資源也不足。

USCC敦促美國加大軍事遏制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的力度,授權向印度太平洋部署大量反艦和彈道飛彈,並「加強」美國在該地區的基地。建議國會推進增強台灣向美國購買國防物資的能力,並加快此進程;此外國會也應在近期加強美國軍事威懾的可信度,保證美國履行「台灣關係法」所規定的義務,抵制任何可能危及台灣安全的武力行為。

李顯龍警告台海緊張局勢 或致中美誤判

台海恐引爆戰爭?澳國防部長:開戰與否取決於中國(有片)

推進核力量現代化

該報告還就中國的核武力量擴建提出警告,稱其意圖是支持「有限的首先使用核武器新戰略」。這樣的戰略將「使中國領導人能夠利用他們的核力量來實現中國的政治目標,例如脅迫其他國家或阻止美國干預台灣戰爭。」

USCC表示,美國需要繼續推進核力量現代化,以防止戰略核優勢受到侵蝕。

早前習拜視頻會晤,習近平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他指中方是有耐心的,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中方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責任編輯:袁瑋婧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立即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