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鐵腕減排超想像!浙染廠下午收通知  晚上即停產(第二版)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1/09/23 12:23

最後更新: 2021/09/23 15:08

分享:

分享:

【碳中和】鐵腕減排超想像!浙染廠下午收通知  晚上即停產 

內地正在加強落實「能耗雙控」,制高耗能產業煤、電用量。據報道,浙江省已緊急下令多個高耗能行業21日起停產,紹興一家印染廠稱,昨天下午接到臨時通知,要求晚上就停產。

(新增末段,台商推測內地減排措施突收緊兩原因)

內地官方今年加強落實「能耗雙控(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限制高耗能產業煤、電用量。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上月發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點名江蘇等9個省(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浙江則是被點名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

「能耗雙控」新政傳12省限電   內媒說有些上市公司已停產

【碳中和】內地突加碼減排疑有三原因  其一是「有錢的煩惱」

習允不輸出煤電項目後 美氣候特使擬數周內再訪華

近日多省相繼傳出高耗能產業遭到現電限產。財聯社報道,近日網傳浙江省高能耗企業將在9月21日至9月30日關停,涉及印染廠、污水處理廠、化工廠、化纖廠等高耗能行業。

報道引述一家紹興市柯橋區印染廠老闆說,「昨天下午我們染廠還有布在染,接到臨時通知要求晚上停產,我們只能把缸裡的布拉出來,烘乾之後等開工之後再做」。

這名老闆說,目前濱海新區的印染企業都已經停工,「以往限產停產會提前通知,我們有時間準備庫存,但是這次太突然了」。

印染廠老闆:損失100萬元訂單

報道指出,臨近第3季末,多地嚴控能耗,加碼限電限產。21日晚,有消息稱紹興市柯橋區下發限電通知,「從即日起到10月1日,浙江省將高能耗企業全部關停,包括所有印染廠、化工廠、化纖廠等」。

紹興市柯橋區是內地最大的紡織印染產業聚集區之一,約佔全國產能1/3。

汪文斌回應克里施壓:中國用最短時間減排最多 美國應撤合作絆腳石

習拜演說暗藏政治密碼  極力防範關係失控變壞

報道引述當地兩家印染廠上午表示,已經接到通知並停工。「這個時候停產真的很要命,因為我們生產的針織面料用於秋裝,8、9月份正是訂單多的時候,尤其是9月最後一周是一個小高峰,很多客戶會大量進貨,為國慶檔做準備」。

上述印染廠老闆表示,停工到月底將會損失100萬元人民幣的訂單。

點擊圖片放大
+4
+3

據報道,目前染廠和紡織廠接到最多的是市場單,客戶要求拿現貨,因此,停產可能會造成訂單排隊和積壓,按時出貨變得很困難了。

另一家位於紹興紡織公司負責人則說,「行業整體還在疫情後的恢復期,旺季並沒有那麼旺,只有部分企業的訂單較為充足,上游印染廠停產對這些企業影響更大」。

紹興、湖州、嘉興、溫州都有類似政策

紹興市委宣傳部相關人士稱,網傳「雙控」情況基本屬實,能源雙控政策是大勢所趨,全國都差不多,差別在於各地政策強度不同。浙江省發改委相關人士也證實,相關政策的確存在。

韓正視像晤克里:應對氣候變化 須以信任為前提

克里籲中美減排 趙立堅:美國不能邊損害中國利益邊說合作

浙江此前印發「浙江省節能降耗和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十四五』規劃」,要求加強重點用能地區結構調整,寧波、舟山要嚴格控制石化、鋼鐵、化工等產能規模,推動高能耗工序外移,緩解對化石能源的高依賴性。

此外,紹興、湖州、嘉興、溫州要嚴格控制紡織印染、化纖、塑膠製品等製造業產能,採用先進生產技術,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大幅提升單位增加值能效水平。

浙江還要求「推動紡織印染、化學纖維、造紙、橡膠和塑膠製品、電鍍等行業產能退出,加大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淘汰力度,全面完成『散亂污』企業整治」。

台商推測  內地減排措施突收緊兩原因

對於為何減排措施突收緊?一名專營製造業的台商接受台灣中央社採訪時指出,今年之所以讓人覺得相關的調控政策更加嚴格,主要是多個內外因素堆疊而成。

他指出,今年中國疫後復蘇,製造業相對去年而言發展更加蓬勃,因此能耗比起去年同期而言超標不少。此外,今年加強落實「能耗雙控」政策,加上年底本來就是地方政府調控的重點時期。「雖然每種情況看起來是加嚴一點點,但是全部湊在一起,就會顯得今年的政策變得比較嚴格」。

李克強: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能規模

什麼是碳交易?背後有何考量?4個Q&A 帶你一次看懂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傳16/7舉行開市啟動儀式

華爾街日報:中國企業因大宗商品升價減接訂單 全球供應面臨風險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