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時代 內地學者:港經濟獨特角色難取代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2/06/17 21:21

最後更新: 2022/06/17 22:21

分享:

分享:

中國經濟正經歷百年未有變局,香港在回歸25週年之際重新出發,亟待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再定位」,以在新格局中發揮更多作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艾春榮就香港在中國經濟的作用接受本網專訪表示,未來中國經濟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香港是唯一具有國際通行語言的對外窗口,經濟獨特角色難取代。

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與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2022年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亞洲年會(AMES China 2022)將於6月22至24日舉辦,中外經濟界學術大咖薈聚一堂,探討經濟、金融學科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以及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和香港經濟與金融問題。

稱滬疫情  證港地位不可替代

艾春榮受訪時說,香港回歸25週年以來,香港與國家經濟關係發生了諸多變化,雖然已不再像過去依賴香港招商引資,做不到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但當下香港作為中國「雙循環」戰略的關鍵點,特別是在西方對中國進行圍堵形勢下,香港是其他一線城市都不能替代的唯一關鍵點。

「尤其在上海疫情之後,香港的不可替代性再次凸顯,它有優雅的商業環境、國際化人才和生活方式,還有國際通行的交流語言」,他強調,在中國正在進行更高層次的深化改革中,香港可以提供產業升級、彎道超車的實戰經驗。

俄烏戰爭正在改寫世界格局,也需要中國對未來應對外部挑戰重新調整政策思維,艾春榮指,俄烏戰爭令中國意識到「傷敵一百自損八千」的戰爭也會開打,未來的環境之嚴峻超過想象,需要有極限思維,作出極限應對。

在未來的大國博弈環境中,香港不可避免會成為打擊對象,經濟的單一性和眼下新加坡對香港的高替代性,令香港經濟高度脆弱,因此香港要將自己放在這個關鍵點上,跳出本土思維,去規劃香港的未來。

發揮大灣區產業鏈優勢 引進海外人才來港

背靠祖國是香港的優勢,「在確保管制權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護香港經濟的獨特性,讓它作為中國的一塊飛地貢獻經驗和智慧」。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要維護金融穩定性,金融服務對象不能過於集中在內地企業,要將風險分散,向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擴大比重。

另一方面,香港要改變產業空心化,實現再工業化,需要政府積極作為,將香港置於大國博弈關鍵點的戰略地位來制定中長期的產業政策規劃,發揮大灣區的產業鏈優勢,引進海外的創業人才來港。他指,未來大國博弈的關鍵是未來產業,都是人才密集型的行業,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過去一直是短板,可向新加坡、韓國學習,「全球正在掀起人才爭奪戰,香港不能落後太多。」

本報記者:潘攀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