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上海醫生自述:科室幾乎「全軍覆沒」 不能因為發燒就不上班

社會熱點 10:51 2022/12/23

分享:

分享:

內地出台新十條放寬防疫後,上海正迎來後第一次感染高峰,內媒報道,上周以來,幾乎每位上海市民都發覺自己或身邊有人「中招」,而在各大醫院,不少醫護人員亦陸續感染。有一線醫生自述,自己染疫後只在「辦公室躺了一天」,第二天即照常接診;另有耳鼻咽喉科醫生說,科室幾乎「全軍覆沒」,但一切還在照常運轉,指「我們不能因為發燒就不上班」。

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近期陽性感染者人數激增。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昨日(22日)指出,預期上海一周內達到感染峰值。多名來自上海三甲醫院、區級醫院的一線醫生,講述了近期醫院的情況。

上海長海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美堂:

這一波疫情以來我沒離開過醫院,沒離開過急診。 12月16日我感染病毒,當天症狀很重,我在辦公室躺了一天,17日返崗。因為最近急診很忙,壓力大,實在沒空多休息。這兩天我的症狀已經好多了,鼻塞、咽痛,基本上不影響工作了。

壓力從一些數據能看出來。 12月21日,急診就診人次達到1517,而這一波疫情之前,平時急診一天的就診量大約八九百人次,現在快翻倍了,還在攀升。急診大樓裡,大部分病人看完醫生後會離開,重病患者經過搶救會分流到住院病房,滯留在急診的臨時留觀病人平時約有20多人,現在也達到50多人。這些病人都是我們要照顧的。

另一方面,醫護人員的感染比社會面更早、更快。我覺得這可以理解,一是因為醫護人員本身也是社會成員,和普通人一樣具有在社區感染的風險。二是隨著就診人員激增,醫院的環境要比社會面的風險更高,而醫護人員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風險。

從過往一周來的情況看,我們急診一百多名醫護人員,感染過新冠的已有將近80%,確實很殘酷。急診大部分醫護都是青壯年,都打過疫苗,症狀普遍在上呼吸道系統,如發燒、咳嗽、頭疼等,但還是有醫護人員甚至高熱四五天,很讓人心疼。

目前大部分醫護症狀緩解後,都回到崗位了,很了不起,大家都知道,急診一刻也不能停。醫院也一直在派員支持急診和發熱門診,不過說實話,在這里工作兩三天,還是很快會面臨感染的風險。

作為急診科負責人,我的責任不言而喻,絲毫不敢懈怠。除了管理上的事情,現在我每天堅持查房,一直在一線,和同事們全力以赴保障急診平穩運轉。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張家雄:

這波疫情形勢嚴峻,我們為病人做檢查時,病人幾乎都需要摘下口罩,所以我們耳鼻咽喉科算是高風險崗位,這一波感染下來,全科幾乎「全軍覆沒」。科室裡十幾個員工,現在只剩一個人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了,但她也有輕微的咽痛症狀。我和太太、孩子也感染了,近兩天,我發燒到將近39度,嗓子也特別痛,感覺疾病還在發展。

不過,科室的一切還在照常運轉。我們不能因為發燒就不上班,該看的專家門診還得看,該手術、該急診,也要照常。大家基本都是帶著病發著燒,在一線工作、值班。如果有同事症狀很嚴重、實在堅持不了,我們症狀輕一點的人就會幫他把班頂上,對排班進行一些調整,大家都很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

現在的醫生、護士、麻醉師、病人都在感染、發熱,我們的就診人數還在持續增加。因為專科特點、病人需要脫口罩檢查,風險比發熱門診更高。同時,因為這一波感染新冠病毒的很多人都有喉嚨痛、喉嚨幹癢之類的症狀,我們的門診和急診面臨很大的壓力,這也更成為了我們不能停下來的原因。

診療過程中,我們採取「一級加」的防護措施,也就是戴帽子、口罩、面屏,再加反穿衣。我們急診的醫生最辛苦,因為急診24小時開放,也不能拒絕病人,急診醫護最長的值班時間是24小時,從早上8點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才能夠下班,如果有手術的話還下不了班。就我自己而言,上午坐專家門診,下午要在病房處理手術。在發燒的情況下戴口罩長時間上班,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我們必須堅持、堅持、再堅持。

我覺得目前來講,大家一起咬咬牙,共度時艱,共度難關,共同面對這一波疫情衝擊,作為醫務人員義不容辭。如果說以前是以社會面防控為主,現在才是醫院真正面對考驗的時候。

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陳康:

最近這段時間,急診接收的急危重症明顯增多了,我們科室的工作重心也在這裡。

需要搶救的病人之所以多,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因為天氣轉冷,一些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病情加重送來搶救。另一部分,是基礎疾病患者合併呼吸道系統疾病送來搶救的。所以,現在總體的病人數量比這一輪疫情前數量翻倍,甚至更多。

我們科室感染的醫護人員已有七八成,一般來說沒有症狀了很快就回到崗位。當然科室和醫院會徵求康復人員的意見,只有身體症狀緩解,有返崗意願,才會回來,同時為返崗人員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作為科主任管理上的壓力很大。比如排班,每天都有新情況、新問題,以前排班兩週、一個月排一次,現在一天甚至半天排一次,每天要協調人員。

病人收住院的事情也是我最近的重點工作之一,病人增加,床位、病房也變得很緊張,病人都壓在急診肯定不行,需要解決住院、出院等問題。

我現在比較擔心感染峰值的動向,什麼時候來,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目前來看,重症病人雖然增多了,但高峰還沒來,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群相對會晚於社會面感染高峰兩週左右。這些人群感染後,醫療機構的搶救壓力會很大。我們正在積極做準備,擴充重症和搶救床位。

內地快測試劑短缺 採購員提10萬現金到工廠等貨

內地企業招聘急轉彎 從拒新冠康復者變成「陽過優先」

責任編輯:蒯宇澄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